2022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目標成為臺灣第一個 「碳中和 會展活動」,目前已完成英國標準協會(BSI)的碳盤查認證,正如火如荼展開碳中和作業。於此之中,本屆高峰會的合作夥伴永智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位居要角,透過與
永智顧問公司石信智總經理的訪談,了解當前「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各種大小事吧!
1.請簡介永智顧問公司所提供的服務?
石總:「跟傳統環境顧問公司不一樣,我們專注在碳排放跟氣候變遷的全方位服務,包括政策、市場分析、#碳交易 、碳排放管理,都在服務範圍內。除了擔任政府智庫之外,最重要的服務是產業服務,包括台電,我們協助制訂在 #溫室氣體管理 上的策略 ,也關注國際其他電業如何因應。之前大企業因為政府還沒開始管,所以都只有做基本盤查。現在開始管制時,如何因應管制也是我們的服務範圍。
另外就是輔導中小企業進行 #碳盤查 跟轉型,最近都是他們主動來詢問,因為開始有供應鏈壓力,而他們不是之前政府輔導的對象,所以有點措手不及。而我們用已經取得專利的雲端管理平台來提供服務,除了協助盤查之外,還可以幫企業算出內部減量成本並量化風險,以便企業思考如何管理跟降低風險成本。平台也正在努力可以取得第三方認證,以減少企業成本。」
2.當時為什麼會想要專注在"碳資產管理"這個專業?
石總:「我大學念的是環境科學,之前在美國做環評相關工作, 回來台灣後在工研院服務。1999 年在工研院上班時開始接觸氣候變遷議題。在工研院期間,工作內容就是做聯合國氣候公約的案子、研究國際氣候政策的發展。當時台灣一般民眾還不重視,都是研究單位在做。
京都議定書在 1997 年簽訂, 相關規則 5 年後(2002年)通過, 碳交易市場才慢慢起來,工業國家跟開發中國家以清潔發展機制(CDM)開始做減碳計畫,但台灣無法直接跟進, 因為我們不是締約國,所以持觀望態度,,當時也還沒喊出具體要減多少,是在全國能源會議上才訂目標,後來才有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下稱 #溫管法)來談具體要如何做。
因為工研院的工作內容比較偏政策研究,但我對市場運作比較有興趣所以就離開工研院,在 2003 年創立永智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創業初始就決定做跟氣候政策、碳資產管理相關的業務。
我每年都會參加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從 COP5(1999年)到COP26 (2022年),在工研院時也有加入國際排放交易協會(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e Association, IETA),透過這個協會,COP7(2001年)舉辦時台灣 第一次可以在聯合國氣候公約周邊會議發表國內情況,並持續透過各個國際管道去接觸不同國家。當年剛開始參加 COP 時,台灣團的團員不到 10 人,去年參加 #COP26 的台灣團員包括 NGO 工作者、產業代表、政府代表都快破百人了。」
3.這些年遇到的困境是什麼?如何解決?
石總:「減碳這個議題,企業一開始也不關注,畢竟是以利潤為導向,但政府如果開始管制碳排就會有影響,所以企業一直反對碳排放管制,溫管法在立法院躺了 9 年,2015 年才通過這個法案,當時 COP 要通過巴黎協定,我們在同一年通過溫管法,也把碳市場這些內容寫進去,但法案過了之後也沒有明確動作,只做基本盤查。
前幾年政府只有鼓勵企業做自願減量,取得碳權,但還沒有做總量管制跟交易。最近因為歐盟要開始課徵 #碳關稅,各國也陸續宣示減碳目標後,台灣才動起來,所以今年才又要修法。
現在因為供應鏈的壓力,企業要作減碳,反而腳步需要比政府還快 ,例如蘋果 2030 年就要達到淨零,供應商就要跟著動,所以企業反而支持碳定價,例如工總在去年的白皮書就建議政府把碳交易制度建立起來,而且必須可以用國際市場接軌的方式處理。
碳交易要建立在有總量管制的前提下,框出邊界後在裡面做交易, 企業被限制了,才會不夠的去買,多的拿去賣。過去政府不做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企業反對,但企業現在不反對了。另一個不做的原因說是市場太小,但在國外,連地方政府都可以作,或像紐西蘭、瑞士的小市場也運作了多年,所以市場規模不是問題,而流通性不足的問題也可以在制度上解決。
環保署目前的做法是先徵收 #碳費 (Carbon fee),而不處理總量管制跟碳交易。國外有課徵 #碳稅(Carbon tax)的例子,但沒有碳費的前例,差別是,碳稅繳納後可充實國庫,但碳費只能專款用於轉型相關補助。企業也不反對,只要求碳費費率不能太高,不然企業會反彈,所以環保署也不可能把碳費的價格訂太高,但這可能就會像防治空污一樣,政府應該要做 #總量管制,如果只有課徵空污費,就無法產生預期的效果。
其實總量管制才能產生實質的減量。就像電價的問題,政府不敢提高電價,但電價太低,業者和民眾就沒有減少用電的誘因。而碳費目前也不能反映到電價,對電力使用端就會無法使用市場機制去作 #節能。只有總量管制才能管到電廠的碳排放,才有機會把成本轉嫁到電價,調高電價,進一步促使企業與民眾節能。
既然現在企業也支持碳交易,就更要把所有利害關係人都拉進來減碳。碳費只處理了排碳大戶。我還是覺得政府應提早處理總量管制跟碳交易制度。」
4.您認為面對氣候變遷,政府、企業、一般人現在最該作的事情是什麼?
石總:「政府要做的是去說服民眾,而非只有管制大戶,碳費是不能跟國際接軌的,交易才有機會接軌。但氣候變遷對一般民眾也太遙遠,不管國內外,一般人都蠻無感的,媒體也只會報特殊氣候事件。其實現在已經到了「如果現在不做些什麼就會來不及」的急迫時刻,但一般人沒感覺,就不會做什麼,而且我們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也佔全球碳排不到 1%,大國不降,我們做多了也沒用。不過,以貿易為主的台灣,國際接軌跟國際合作更是重要,這也是我們的商機,跟全球合作一起減碳,效果更好。
民生其實也是主要排碳源,要說服民眾改變生活習慣,交通、住宅都是,像台灣的回收再利用就做得很成功,節能減碳也應該要做類似的努力。」
5.對2022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有什麼期待?
石總:「很樂意看到APSIS 把環境議題放進社會創新,讓民眾去接觸跟社會息息相關的議題。
環境議題在國外也是以草根的方式來推進,希望台灣未來有更多社會跟環境的草根行動來讓政府意識到其實我們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以碳交易為例,先不講已經做了很久的歐美,韓國從 2015 年開始做,中國從 2013 年分區試點到 2021 年全國實施,日本也有地方政府如東京都在做,經產省今年要啟動企業自願的碳交易制度,另外也已經有碳稅制度。泰國、越南、印尼、馬來西亞 2025 年後都準備上線。新加坡已經實施碳稅了,也規劃國際接軌的方式。我們政府應該趕快抓到問題的癥結,加速去做且進行國際接軌,才可能達成 2050 年的淨零排放目標。」
Asia Pacific Social Innovation Summit 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
◉專訪源自:
https://reurl.cc/zN6q0e
永智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04-2493-9999
地址:台中市大里區科技路3號10樓之 7